公平貿易聯盟致力通過不同活動,以創新的方式鼓勵社區參與,發掘社區的潛力,由社區持份者開始發起改變。
查看我們的項目及相關資源:
「環保基金 —— 石縫中的公平永續生機」是由香港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贊助及香港公平貿易聯盟舉辦的環保教育計劃,旨在培訓及連繫社區內不同年齡層的持份者,增加社區對環境公平永續的認識,以及鼓勵跨世代交流,讓他們一同肩負保護環境的責任並持續傳承永續理念。
計劃於2023年1月完滿結束,本計劃招募了20名學生大使及20名樂齡人士大使組成跨代大使團隊,爲了加深他們對 公平貿易 以及 可持續發展 的理解,公平貿易聯盟組織了多場培訓工作坊和導賞團以供教育和學習,最終傳承所學,設計了五個全新的導賞綫路,以公平貿易和環保爲主題推動永續生活文化。
計劃的時序如下:
生態學家、學術界權威、企業、公營機構及社企代表透過講座及導賞團建立跨代大使的知識根基,讓他們充份認識各界別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各個合作伙伴與跨代大使組成師友。跨代大使跟隨伙伴導師,協助帶領導賞團,從中掌握策劃及帶領導賞團的技巧,並增加他們對城市永續的實際認識。

跨代大使將實踐所學的知識和技巧,設計及策劃5條全新的導賞團路線,把城市永續的概念分享予公眾,學以致用並傳承使命,體現環境永續中的公平原則。

「環保基金 陽光下的公平」是由香港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及香港公平貿易聯盟舉辦的環保教育計劃,目的為增加社區對應用可再生能源的認識、以及對減碳行動的支持。計劃已於2020年6月完滿結束,共培訓了37名大專生成為學生大使,籌辦及帶領社區導賞團參觀本地太陽能項目,並於中學進行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工作坊,藉此凝聚社會對減碳的支持。
計劃的項目包括:
我們設有兩輪大使招募展覽及講座,吸引了共 37 名大專生成為學生大使。大使培訓工作坊共分兩輪,第一輪在2019年3月至5月舉行,而第二輪則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舉行。大使們參與由不同持份團體及專家,包括可再生能源工程公司、電力公司、綠色團體、企業等主持的訓練及參觀,了解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公平碳交易等社會議題。訓練中,參加者出席率達8成以上。完成培訓後,學生大使籌辦及帶領社區導賞團參觀本地太陽能項目,並於中學進行有關氣候變化的工作坊。

在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參加者參觀了本地不同太陽能項目,包括香港政府最新興建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場等可再生能源設施,近距離了解本地太陽能發電的發展。活動吸引超過100名社區人士參與,超過9成表示活動加深了他們對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認識。

在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我們舉辦了一些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及買賣可再生能源證書的處境遊戲。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同學有機會深入探討不同持份者在減排過程中的重要性及當中的公平問題,亦加深了他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

短片 – 永續與城市能否並存?
我們邀請到不同的持份者、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並從不同角度剖析城市可持續發展;同時,參加者亦在過程中不斷反思。究竟發展是否必然需要犧牲?社區可以如何應對?
觀看以下短片,了解更多:
計劃中,設計了5組導賞路線,從不同角度探討城市可持續發展。現可以透過VR認識我們的發現:
遊走金鐘及灣仔社區,發掘不同歷史建築,探討其保育工作,展示新舊建築面貌的不同。
路線:香港公園 → 亞洲協會中心 → 藍屋 → 灣仔郵局 → 洪聖古廟 → 灣仔街市 → 茂羅街七號。


帶大家探遊北角,細看日常生活下與能源及環保相關的設施。透過了解能源與日常生活的扣連,認識本地可持續能源的發展。
路線:炮台山地鐵站 → 發電廠舊址 → 歷山酒店 → 電氣道市政大廈 → 北角電車總站 → 火水石油氣店 → 北角碼頭解散。

感受和細味鯉魚門海傍道當中變遷的人與物,漫步至看似時光停留的石礦場小屋及燈塔,反思舊區保育的可持續發展。
路線:西灣河碼頭 → 三家村 → 寮屋 → 海鮮街 → 天后廟 → 石礦場遺址 → 燈塔

